温韬(温韬真的盗掘过李世民的陵墓吗?经过是怎样的呢?)

分类:热门资讯/作者:温韬//106 阅读

温韬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是好人。

他盗墓就为了钱财,为了能够讨好皇帝,所以他就把自己盗取出来的一些好东西通通都送给了皇帝,将剩下的一些次品拿去卖钱。之所以能够盗墓成功,就在于他刚好管理这片区域,而且当时天下大乱,给了他盗墓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相关知识:

温韬是什么人,史书中记载温韬"少为盗",可见从小就不是什么好人,但是天下大乱群雄纷争的时代,这样的人往往凭借混社会的经验得到一个不错的展示舞台。

后来温韬从军并追随大军阀李茂贞且颇受重用,被任命为耀州义胜军节度使,耀州隶属于现陕西省铜川市,在兵荒马乱之年,温韬就是当地的土皇帝,在其辖区内可以为所欲为。


一代盗墓王温韬,盗掘18座唐代陵墓,后果如何?
温韬最后下场很惨,先是被流放在德州,后来又被赐死。他盗陵墓罪恶滔天,还破坏许多珍贵的文物,有这样的下场是他的报应。
温韬真的盗掘过李世民的陵墓吗?经过是怎样的呢?

唐朝末年的一天,一颗流星砸中长安城北部的嵯峨山,一代巨匪温韬就是在那年出生在长安城。

这颗流星陨落的时候碰巧没有知名的将相辞世,失去了获得“将星”称谓的机会,几十年过后,考虑到温韬的所作所为,人们把它定义为一颗“匪星”,降落和投胎都是一项技术活,来不得半点差错。

温韬在唐末乱世猥琐发育,成为一名远近有名的盗匪,野蛮成长后,混入行伍,投靠李茂贞,跟着李干爹的姓改姓李,温韬未必知道李干爹原来是姓宋,也是因为护卫大唐有功才改为国姓,当然他知道了也无所谓,投机远比祖宗姓氏重要的多。

假如温韬就是在乱世中靠左右投机,变换阵营,以节度使身份,安享富贵的度过一生,那么历史就会把他遗忘,温韬绝不甘心这样,他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和行动让后世记得他的存在,他成功了,他在历史上的定位就是“历史上危害最大的盗墓狂人”,他毅然拒绝了安享富贵,宁肯被后唐皇帝砍掉脑袋。

七年,这就是温韬作为节度使在镇关中的时间,这七年中,温韬耐受不住心痒,连续挖掘了唐朝皇帝17座皇陵,唐十八陵除了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都给刨了个干干净净,所有陪葬物都进了温韬的口袋。


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是最坚固的唐陵之一,史书是这样记载的:“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

文中所说的钟、王是魏晋时期的书法名家钟繇、王羲之,在后世的中国书法界中,普遍认为他俩是开山宗师,李世民也十分喜欢王羲之的作品,并在死前留下遗言,要求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放入昭陵给他陪葬。正常情况下,李治不会忤逆老爹的想法,所以,文中的“钟、王纸墨”,极可能含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惜的是散入民间后,不知所终,未见后人记载它的流传。考虑到温韬似乎不通文墨,也缺乏对书法作品的应有尊重,随意把它当成礼物送人是最可能出现的情况。


为什么只有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逃过了温韬的恶趣味?

史书上是记载的:“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每到温韬发动起对乾陵挖掘的时候,风云变色,雷雨交加,死活不让他温韬发掘。

头一个惦记乾陵的人是不久之前的起义军领袖黄巢,他当年发动号称四十万大军来开发乾陵,也不过是把山的一边挖出一条四十多米深的大沟,这条冠名“黄巢沟”的遗迹至今还在。

到温韬发掘的时候,比黄巢晚了不过三四十年,他不可能不知道黄巢的苦恼,也很可能道听途说了乾陵的神秘,恰恰是民间关于乾陵的说法太过奇幻,才让温韬具备一定的戒心。

乾陵的风水一直是民间喜闻乐道的好题材,据说武则天当初派出李淳风和袁天罡两位大神,两人前后脚选择了同一处地方,一个先埋下一枚铜板,另一个后来者插了一根针,最后挖开一看,这针端端正正就插在铜板的眼儿里。

这乾陵所在的梁山南侧二峰,形状似妇人双乳,北峰(主峰)海拔一千多米,唐陵全部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而乾陵所在山体尤为厚重,乾陵建成之后,“其门以石封闭,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它的坚硬程度,其墓道总长六十多米,多用大石条堆砌填充,足有39层之多。石条与石条间有铁栓板拴拉、铁棍串联,又有锡铁熔化灌缝,层层石条被铁水紧密浇铸在一起。


不怪黄巢、温韬之流拿着铁锹撬不动,后世的孙连仲使用工程兵用炸药炸,同样没啃动分毫。


一代盗墓王温韬曾盗掘18座唐代陵墓,结局如何?

温韬,是世人难忘都盗墓贼。他曾盗过18座唐代陵墓。并且把唐代的陵墓破坏的非常惨烈。最后他也被流放到偏远地方,然后被赐死。

对于这种不珍惜文物并且破坏文物的人,的确让人感觉到痛恨。他最后的下场也让人感觉到罪有应得。或许是他盗墓盗窃的多了,在他临死之前他并没有说什么,而是非常感叹自己这一生过得非常失败,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对不住自己的妻儿老小。听说他曾经也非常都后悔,虽然自己曾经靠盗墓繁华一时,但是最后也落得了非常惨烈的下场。

唐朝有18座陵墓,非常的壮观,堪称世界上最壮观的是超级陵墓。他们依山而建,并且埋葬了19位唐朝皇帝。据说每当他去偷盗乾陵时,天气都会骤变,狂风暴雨迅速到来,并且狂雷震耳。这导致了他不太敢去盗乾陵了。或许这就是天意吧,天不让他盗取乾陵,才导致了乾陵保留到至今。

其实他最开始也是生在了一个民不聊生战乱的年代。他盗墓的目的也是为了金钱,因为那个年代金钱非常的重要,他为了讨好当时的皇上就把盗窃来的宝物都送给了皇上,剩下的再拿去卖一部分的钱来让自己成为有钱人。或许也正是赶上了战乱的年代,他也就正好,毫不由于地把当时唐代的陵墓都盗窃了。后来新皇上位后先是把温韬打入天牢。后来又把他释放出狱让他回家养老。而再到后来被流放被赐死。他都没有任何一句怨言。或许很多人都是在自己临死的时候,才想起这一生犯下的所有错误,而当自己活着时面对犯下的错误却总抱有侥幸心理,但是真相永远都会到来,多行不义必自毙也正是这个道理。他的故事也让后人明白了多多积德行善才是人生的真谛。


一代盗墓王温韬盗掘18座唐代陵墓,下场究竟如何?

温韬,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疯狂又臭名昭著的盗墓贼,他带着他的军队把“关中十八唐帝陵”挨个问候了个遍,更是成功进入了李世民的昭陵,进行了相当大的破坏,如果不是武则天和李治的乾陵“如有神助”,很可能乾陵也被温韬给糟蹋了。 

温韬的出生颇有传奇色彩,传说唐末有一颗匪星从天空划过,降落在了关中唐陵这片大地上,这对唐陵来说意味着会有一场劫难发生,但谁也不知道这劫难究竟是什么,但同一时间,在京兆华原有一个娃子降生,这个娃子就是温韬。温韬实际上既不温也不韬,而且早年为盗,但他生在了属于他的年代,那就是乱世,割据混战,民不聊生,什么样的人都可能死在乱世,也可能在乱世有番作为。温韬最开始跟了李茂贞,并取名李彦韬。

温韬在政治上奉行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是往好听了说,实际上就是墙头草,只认实力不认人,所以最开始,他在李茂贞和朱温之间左摇右摆,后来李存勖灭了后梁,他又马不停蹄寻找政治庇护,通过伶人景进,给李存勖的皇后刘玉娘(刘玉娘向来是要财不要命)进献了大批珠宝,得以继续在后唐时期受到重用。

温韬在关中做刺史和节度使长达七年,在这七年里,温韬利用手中的部队对唐陵进行地毯式的盗掘,这种盗墓并非遮遮掩掩的,而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大规模盗墓,关于温韬对唐陵的盗掘,两五代史和《资治通鉴》均有记载,在《新五代史》中更是记载了进入昭陵的详细过程,让人看过之后无比痛心。

除了真正的金银珠宝被温韬占为己有,温韬还将昭陵中数目众多的名家字画真迹(尤其是钟繇、王羲之的真迹)都盗了出来,但是温韬这个人自小就是一个混混,没有读过书,也不认识名家字画,在他眼中,真迹反而不如装饰品好看,所以很多名家真迹都被温韬给撕毁了,而装饰品却保留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尤其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很可能就是昭陵的陪葬品。它一直没有面世,一种可能就是被温韬给撕毁了,但根据温韬编辑在册的宝物清单来看,并没有《兰亭序》的身影;另一种可能就是《兰亭序》是乾陵的陪葬品,这或许要等到乾陵发掘之后才会真相大白。

说起来,唐十八陵中只有乾陵没有遭到温韬的洗劫,当然这并非是因为温韬良心发现放过了乾陵,而是天意不可违,温韬率领军队曾三次上山试图挖掘乾陵,然而三次都被诡异的天气给阻拦了,只要温韬靠近了乾陵,就会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而当温韬撤到山下,天立马就放晴了,万里无云,一派好商量的景象。三次下来,温韬心有余悸,从此放弃了对乾陵的发掘。这个事件记载在宋人程大昌的《考古编》中,或许有夸大甚至编造的成分,但乾陵没有被盗却是事实,或许和乾陵的设计有关,或许真的明明之中自有天意。

温韬靠着唐陵的宝贝在官场屹立不倒,然而这样的人一旦遇到明君能臣,便不会有好结果,当初温韬投降了后唐,郭崇韬就曾对李存勖说这样的人不能用,但因为温韬靠上了皇后刘玉娘,李存勖并没有听郭崇韬的,到了后来,李嗣源登基,将温韬和段凝下狱,后来又将两人释放,勒令回家种田,到了第二年,段凝被流放辽州,温韬被流放德州,然后都被赐死。

928年,温韬被李嗣源赐死,而唐十八陵早已被毁的面目全非。


一代盗墓王温韬,盗掘18座唐代陵墓,下场如何?

这可是历史上真正的第一盗墓贼,他死之后的事情也算是奇葩。而温韬虽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但是他的死实际上和盗墓关系不大,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温韬是唐末京兆华原人,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人,相传再他生下来的时候,刚好有一颗匪星陨落在唐朝昭陵,所以当时有人传言给唐皇陵带来灾难的人降生了,但当时并没有知道是谁。

温韬年轻的时候本来是个盗贼,这也倒是符合灾星陨落的人物设定。后来由于跟对了人,所以温韬得以成为李茂贞手下的一方将领,在耀州担任刺史。由于耀州原是华原县,只不过受李茂贞改名,所以温韬这也算是“荣归故里”。但由于年轻时候做过盗贼,做贼心虚的温韬害怕故乡有人认出他来,在此期间他便改名为李彦韬。

然而温韬虽然当上了一方大员,但是他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开始不务正业,重新操起年轻时候的活计。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作为一方大员以后,温韬再也不满足于普通的偷盗行为,决意做桩大买卖。

放眼当时,盗贼一行来钱最快的,除了盗取唐朝皇帝的陵墓,还能有其他“生意”吗?所以温韬决定盗取唐皇陵墓。后来温韬整天鼓捣着机关术数,阴阳八卦,只为能够更好地盗取唐皇陵。在学有所成以后,温韬仅仅用了七年,便将十八座唐皇陵中的十七座全部盗取,只有乾陵逃过一劫。

或许有人感到奇怪,为何温韬偏偏放过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呢?难道是良心发现吗?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当时这座皇陵是由唐代最著名的两位风水大师袁天罡和李淳风(中华第一预言奇书《推背图》的两个创作者)所设计,他们选择了一处风水极佳的位置来安排这个墓葬,还设计了许多的机关陷阱,在封墓时用了铁汁彻底将四周浇筑,故温韬始终找不到入口。

▲袁天罡和李淳风

然而,让温韬真正放弃的原因,还是当时他数度在盗取乾陵时,天生异象,忽降雷雨。这样的奇异景象让温韬不得不放弃。当然了,这是古人《五代史》中所记载,具体是否真实有待考究。

其实哪怕五代十国的战乱时代,温韬这样的盗窃行为其实也是法理和天理都所不容的,但也正因为他十分大胆,所以才造就了他“中国第一盗墓贼”的称号,哪怕曹操的摸金校尉和孙殿英都远不及他。但是也是因为他这样光天化日盗取唐皇陵墓,所以百姓们都十分愤慨,他的臭名传遍了当时的整个中华大地。

由于当时天下大乱,温韬也凭借他从皇陵中盗取的珠宝,在乱世中有了自己的势力,令各方军阀都不敢小觑。而温韬也凭借他的财富四处游走于各方大佬之间而安然无恙,所以温韬也凭借这些蛊惑人心的财富,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断变节投敌,这下温韬除了一个盗墓贼的称号外,还有了“三姓家奴”的恶名,这为他日后不得善终埋下了伏笔。

后来,温韬投靠的后梁被后唐所驱,温韬落入了后唐庄宗手中。但因为当时温韬用庄宗祖先陵墓中的珠宝买通了刘皇后,所以刘皇后在庄宗面前为他说话,故刚开始庄宗对温韬还挺有好感,饶他一命,并厚待他。

后来,庄宗大臣郭崇韬直接上书庄宗:“这种盗取你祖先陵墓的盗墓贼,而且总是容易背叛的三姓家奴,应该不得好死!”但庄宗由于不能言而无信,所以放了他一马。

▲仅存的唐皇陵

庄宗去世后,明宗李嗣源上台。在他看来,温韬这种两面三刀的性格,既然能背叛之前的主人,那一定也会背叛他,所以温韬终于遭到报应,被流放至死。

温韬的手下得知此事后,便旋即赶往他的流放地德州,将其尸体就地掩埋,葬于一处乱葬岗,一代遗臭万年的盗墓贼温韬死后连墓碑都没有。但是相较于其他帝王墓而言,他又算“幸运”的,毕竟他的墓葬没有受到后唐皇帝清算,他尸体没被挖出来鞭尸,其墓葬也流传了千年,得以保存下来。对此,从某种程度而言,李唐后人已经算宽宏大量了!


温韬身为耀州节度使,为何最后变成了疯狂盗墓贼?
因为他的心态比较扭曲,存在偷窥癖的心理,他想一探究竟,想知道如此隐秘的场所会有什么宝物。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

Copyright © 2024 天天影视(天天影视) All Rights Reserved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