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霞(刘青霞的革命事迹)

分类:热门资讯/作者:刘青霞//22 阅读

刘青霞的革命事迹

在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上,有两位女性声望极高,一位是秋瑾,另一位是刘青霞。“南秋瑾,北青霞”,曾是当时传遍大江南北的声音。
1895年,18岁的她嫁给尉氏县豪门刘耀德,改姓刘,故人称刘青霞。25岁时夫亡,刘青霞开始步入社会,参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  1907年,刘青霞随兄马吉樟携义子鼎元东渡日本,成为她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在东京,她接触了孙中山及同盟会人士,通过与留日进步学生的频繁接触,深知清王朝的腐朽没落,逐步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并加入同盟会,成为一名社会活动家。留日期间,了解到豫籍留日学生中的同盟会会员因缺款不能办《河南》杂志,于是慷慨捐资,使该杂志在东京出版。她与友人在东京创办《中国新女界》月刊,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刘青霞的日本之行,奠定了她革命思想形成的基础。从此她全身心地倾注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民国的事业上,并捐出大量财产支持革命事业。  回国后,刘青霞又捐巨款资助同盟会河南支部在开封开设的“大河书社”,作为开展革命活动的经费。1908年,河南创办的公立中州女子学堂附小(今开封市二师附小)的创办人之一便有刘青霞。1909年,刘青霞在尉氏县创办了华英女子学校,这是当时河南省的第一所女校,后又捐地2公顷,兴办蚕桑学校。她还出资先后在尉氏县开办刘氏小学堂、孤贫院、平民工厂,还在贾鲁河上建造了歇马营大石桥。  民国初年,刘青霞曾两次赴上海晋见孙中山,并通过马吉樟掩护同盟会成员从事革命活动,并捐巨资作为武装起义经费。在国内,刘青霞享有很高的声望,她曾先后被聘为北京女子法政学校校长、北京女子学务维持会会长、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河南国民捐总经理等职。  1922年,冯玉祥任河南督军,刘青霞毅然将全部家产捐给国家,以作为河南的办学经费。1922年末,刘青霞因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生活和为社会、为革命奔走操劳,积劳成疾,不久病逝于安阳。其侄将其遗体运回尉氏县,葬于尉氏县大桥庄刘氏祖莹。在刘青霞故居仍完好保留有两处四合院、35间房屋,院中她生前栽种的一株腊梅花,依然枝繁叶茂、幽香袭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社会转型期改革思潮的激荡,使刘青霞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地融入到时代的潮流中,从而使她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不多的爱国革命女性之一,成为辛亥革命时期与秋瑾齐名的杰出的妇女活动家、教育家、政治家。她的一生,坎坷传奇,胸怀天下,孙中山曾亲笔题写“巾帼英雄;天下为公”盛赞刘青霞。


中原保存最完整的四合院在哪儿?

走遍祖国大好河山,领略无数绮丽风景,一路行走,一路成长。中原,在古代以至于革命时期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开封作为中原的一个城市,这里的红色景区可以说是非常多的。就给朋友们介绍中原保存最完整的四合院。

很多到开封旅游的外地游客可能不知道“刘青霞”这个名字,但在辛亥革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上,刘青霞与秋瑾并称为“南秋瑾,北青霞”,大江南北何人不知,谁人不晓!今天,笔者要说的这个四合院,正是刘青霞的故居。

刘青霞故居位于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北土街刘家胡同,刘家宅院是典型的封闭式四合式院,坐北朝南,东、西宅院布局及建筑形式完全一致,各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900余平方米,东院、西院共有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房间70余间。整座院落建筑雕饰素雅,门敞窗明,相配益彰,虽无雕梁画栋之华美,是目前河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筑风格四合院。

刘青霞故居纪念馆是我国近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志士刘青霞女士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是她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已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这座故居,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建筑既有北方四合院的的典型面貌,又有河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刘青霞故居纪念馆作为刘青霞生活及奋斗的实物载体,不仅市人民群众更了解到她的传奇人生,体现了她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核心价值观的追求,而且对当代社会就、教育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故居分内外两进院落,水磨砖出厦天井院,檐下透雕花砖,青瓦高叠脊出兽,下层木柱出厦一周,厦下大亮窗,室内雕花木隔扇,室中有楼梯可登上层。虽然历经百年风雨,但仍有保存完好的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房间70余间,是目前河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筑风格四合院。

小结:刘青霞作为革命一辈,可以说得上是“巾帼不让须眉”,而且如今刘青霞故居也是免费开放的,如果朋友们对革命时期的历史故事有兴趣的话,不妨来到这里感受一下。


她的榻上接连躺着三个王朝,是真正的“倾国倾城”,这名烟花女子是谁?

从古至今,我国的历史上曾出现过数不清的绝世美女,她们因美丽被而历史铭记,也因为美丽而度过了颠沛流离的一生。尤其生于乱世之间,女子的命运就会变得更加坎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秦淮八艳”之一陈圆圆,在她的榻上竟然接连躺着三个王朝,堪称真正的“倾国倾城”。当时她的一生却令人唏嘘,最终只能选择出家为尼。

“秦淮八艳”陈圆圆

一、“秦淮八艳”之一陈圆圆

陈圆圆本名“ 邢沅”,生于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个货郎之家。因为家中过于贫困,母亲又不幸早逝,所以她从小就被送到姨夫家抚养,并跟着姨夫的“陈”姓改名为“陈圆圆”。她自幼才貌双绝,艳惊乡里,于是一向精于算计的姨夫就将主意打到了陈圆圆身上。那年,江南年谷不登,陈圆圆的姨夫为了钱财竟然把她卖到了梨园当女伶。当时的梨园女子和烟花柳巷里的女子并没有什么差别,落入红尘的陈圆圆只能靠卖艺为生。但意想不到的是,凭借着绝色的容颜和出众的才华,陈圆圆成为给了秦淮河上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而且位列“秦淮八艳”之一。

画像中的陈圆圆

烟花女子爱上落寞才子

一时间,无数文人才子都被才艺双绝的陈圆圆所吸引,更有不少富豪一掷千金只为见美人一面。但陈圆圆却并非爱财的女子,她想要的是一份至死不渝的爱情。这时一个落寞的才子冒辟疆出现了,他本来也是被陈圆圆的美貌所吸引,但当他真的见到陈圆圆时,却瞬间明白了眼前这名女子是多么与众不同。更让人意外的是,一向不轻易侍客的陈圆圆也对冒辟疆芳心暗许,两人瞬间就坠入了爱河,并且定下了终身。

陈圆圆爱上冒辟疆

二、先入宫墙,再当小妾

可是身为烟花女子,哪能左右自己的人生?于是陈圆圆还没有等到爱人来迎娶自己,就被贪图美色的田弘遇强行带走。田弘遇是明末崇祯帝的国舅,此人颇有权势,靠着自己的妹妹是皇后就经常做一些欺男霸女的事情。但是这一次,他抢走陈圆圆并不是为了给自己做小妾,而是想讨好自己的妹夫崇祯帝。就这样陈圆圆被送到了皇宫,可惜当时的崇祯帝被国事搞得焦头烂额,根本无心去宠爱美人。结果没过多久,陈圆圆就被送还给了田弘遇。

忙于国事的崇祯帝

田弘遇看见如此美艳又有才华的陈圆圆竟然派不上用场,内心觉得十分焦急。随后他又想:既然笼络不了皇帝,那就和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搞好关系。于是,田弘遇邀请吴三桂来自己府中做客,并让陈圆圆献上歌舞。仅一眼,吴三桂就被陈圆圆的才色所惊艳,并且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而从吴三桂炙热的眼神当中,陈圆圆似乎看到了曾经爱人的影子,于是这一次陈圆圆不再高傲,而是甘愿成为吴三桂的小妾。

吴三桂对陈圆圆宠爱有加

三、冲冠一怒为红颜

乱世中的女子如同浮萍一样,只能随波逐流。过了一段郎情妾意的日子后,陈圆圆的生活再次被打破了。明末时期,李自成以农民为基础建立了大顺王朝,并且率兵攻入北京逼得崇祯帝自尽而亡。而拥有绝世容颜的陈圆圆也再次成为被抢夺的对象,直接被李自成掳走。镇守关外的吴三桂得知爱妾被抢走后大发雷霆,于是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的决定——他要亲自引清兵入关,夺回陈圆圆。

李自成建立大顺王朝

最终,陈圆圆终于回到了吴三桂的身边,而大明王朝和大顺王朝却彻底消失在战火之中,吴三桂也被清朝封为了“平西王”。世人皆说当年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而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却让所有人“打脸”。数年后,不甘屈居人下的吴三桂就起兵造反,在衡州自立为帝,定国号为“大周”。但不久后,67岁的吴三桂就重病身亡,而他建立的王朝也随之倒塌。

陈圆圆被抢走

四、一代美人出家为尼

吴三桂死后,所有人都在想当年备受宠爱的陈圆圆去了哪里?原来,当年陈圆圆一直和吴三桂的正妻不和,起初她还能靠着吴三桂的宠爱不将其放在心上。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这位曾经倾国倾城的美人也变得年老色衰,渐渐失去了丈夫的宠爱,在府中的生活越发艰难,最终她只好踏入佛门,出家为尼。而陈圆圆的遭遇也让世人“打脸”,仅仅因为失去了往日的美丽,吴三桂就将她抛之脑后。可见,当初吴三桂冲冠一怒引清兵并不是为了她,而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这样的现实不免让人感到心酸。

一代美人陈圆圆

五、结语

在古代社会中,像陈圆圆一般的女子还有很多,“美丽”对于她们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而是让她们饱受飘零。即便像陈圆圆一样,榻上躺着大明、大顺、大周这三个王朝的女子也从未有过自己选择人生的机会。所幸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早已提升,如今不管容颜如何、有何才能,只要你想,任何一位女性就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力,让自己的人生大放异彩。


历史上唯一穿龙袍下葬的女子,连武则天和慈禧都不敢穿,她是谁?
固伦荣宪公主。她是康熙皇帝的女儿,龙袍是康熙皇帝赐给她的。
郎平曾力排众议把她从替补换为副攻,成名后远赴美国,她是谁呢?

电影《中国女排》上映,女排精神承载了太多中国人的记忆和情感,令无数人潸然泪下。人们也未曾想过导演能把体育类的电影拍得如此生动,影片感情丰富浓烈,欲扬先抑,比赛时惊心动魄的场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女排球员们夜以继日的艰苦训练和爱国精神也让人为之震撼,那个年代没有科学的训练系统辅助,教练只能对她们严苛要求。运动员们在青春年华时离开父母,每日挥洒汗水艰苦训练,过早地透支了她们的身体。

这部电影以"铁榔头"郎平为主人公,并向观众澄清她退役去美国当教练的原因。郎平从美国回来后,重新担任中国排球教练一职。中国女排夺冠的运动员都是郎平亲手带出来的,还有一位郎平亲选的极具天赋的运动员叫做王怡,但这名运动员却不珍惜宝贵的训练机会,甚至私自离开了球队。

一、郎平从美回国

郎平退役后选择去美国当教练,这件事引起了人们的愤懑,甚至说她是“叛国贼”。

1、“铁榔头”强势回归

尤其是在美国和中国的女排比赛上,郎平带领美国队打败了中国女排,中国人就更加不满了。郎平退役后,中国女排再也没有拿到过冠军,可见郎平是不可多得的一位天才排球运动员。

但郎平因多年严格训练机体长时间运动早已提前透支了身体,明明才二十几岁的年纪身体却像六十岁的老人。更何况当时中国医疗并不发达,郎平想要向体委会申请医疗补助却被拒绝,但这个时候美国向郎平抛出了橄榄枝,并承诺会给她一笔医疗费用,找最好的医生帮助她恢复机体。郎平去美国任教期间,仍旧记挂中国女排。在她身体好转后,郎平受邀重新担任中国女排教练。

2、天才运动员王怡

郎平见到了排球队的队员后,亲自挑选了一位排球运动员,并让她直接担任排球队副攻。这名运动员叫王怡,出生于上海。

王怡的父亲是篮球教练,母亲曾经是上海女排的教练。有着如此优良的基因,所以王怡在很小时身高就超出同龄人一大截,父母也很注重培养王怡的体能训练,让她从小接触各项体运动,王怡对排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王怡优秀的体格和身高使她在12岁时被选进了上海青年队,接受业余排球训练。17岁时她凭借优秀的排球运球技巧和灵活的反应速度进入国家队。王怡在入队训练时,被郎平一眼相中,认为她是个不可多得的运动天才。郎平不顾众人反对便让王怡直接从替补变成球队副攻。

队里训练多年的运动员。对郎平的做法很不满意,王怡不过是一个新人,怎能担此大任?但郎平是一名具有丰富排球经验的优秀教练,所以在选拔球员和培育球员的时候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她相信自己不会看错人。

王怡进入国家队后参加了几场比赛,比赛中表现非常出众,人们惊讶于她精彩的技术和迅捷的速度,原本不服气郎平这个决定的运动员也都噤声了。

但王怡年轻气盛,加上自身条件优越,难免心高气傲,经常和队友发生争执,不配合别的球员,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训练。王怡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个比赛需要团队协作,个人代表不了团体。每每王怡不配合训练,郎平便会纠正她劝导她,刚开始王怡还会虚心改正,后来她变得有些不耐烦,偶尔还会和郎平争执。

二、一意孤行,远赴美国

王怡家境良好,自小倍受宠爱,从来没有受过委屈的王怡无法忍受教练的指责,王怡的态度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1、成为“除名”第一人

王怡与郎平之间的嫌隙越来越深,经常因为一些小事爆发争吵,郎平便让王怡回去好好反省,但王怡完全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直接申请离开国家队。

郎平事后亲自出面劝说王怡归队,她非常爱惜这名将才,如果王怡能够好好训练,一定能成为中国夺冠的利器。王怡在郎平劝说之下答应重新归队,但向郎平隐瞒了要去美国念书的事情。

进入国家队后的第4年,王怡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作为主力副攻为中国女排夺得银牌立下战功。归队之后,郎平便想磨一磨王怡的脾气,开始把她当透明人。王怡刚开始非常气愤,多次与郎平协商无果,她开始懈怠训练,但再也不与郎平争吵。

98年奥运会时,王怡偷偷办理了签证,远赴美国念书,在国家和球队都需要她的时候,王怡选择了离开。郎平得知消息后,内心非常难过,甚至记者采访时王怡在镜头前失声痛哭。郎平和中国失去了这样一位天才球员,中国国家队最终决定将她除名,王怡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除名的运动员。

2、谦虚使人进步

原本王怡应当是女排新一代崛起的希望,带领中国女排夺冠指日可待,但她竟在国家最需要她的时候不辞而别,枉费了国家对她的期许。王怡不负责的行为也导致她最终承受相应后果。

王怡远赴美国念书后,在两次全美大学联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她在学业上也取得了成就。王怡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到别人的意见,也不愿意虚心听取,这样的人注定无法留在成功的舞台,无法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只能与奥运会金牌失之交臂。

保持谦虚的人往往能够邂逅成功,而骄傲的人只能品尝自己自负酿成的后果。我们也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会在风光中看到自己的不足,知道问题所在,从而改正自身短板,养成良好习性。

谦虚是成功者的秘诀,更是成功者的美好品质。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存有一颗低调谦逊的心,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长,获得成功。


机缘巧合从西医转中医,研制出速效救心丸,她是谁?
她是刘青霞,她曾经在美国留学,因为一次偶然机会,得到一名老中医的指点,最后从西医转向的中医。
刘青霞的介绍

刘青霞(1877~1922) ,河南省安阳蒋村人,原姓马,清朝两广巡抚马丕瑶之女,同盟会成员,辛亥革命女志士,近代著名女活动家、教育家、政治家。18岁时嫁与尉氏县刘耀德,故人称刘青霞,她是同盟会成员,创办了河南的第一所女校华英女校。1在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上,有两位女性声望极高,一位是秋瑾,另一位就是刘青霞。“南秋瑾,北青霞”,曾是当时传遍大江南北的声音。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

Copyright © 2024 天天影视(天天影视) All Rights Reserved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