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黔东南服饰的电影有哪些(贵州电影有哪些?)

分类:热门资讯/作者:穿黔东南服饰的电影有哪些//53 阅读

苗娃电影观后感如何写
“对于在深圳生活的人来说,苗疆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它很远,远到可以想象出所有的纯真与美。对于在苗疆里面的人来说,深圳是一个遥远的城市,它很大,大到可以容纳所有苗家人的梦想。直到有一天,他们互相走进了对方……”电影《苗娃》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深圳与贵州苗寨之间的故事。生活在苗寨的留守儿童与打拼在深圳的父母亲人,他们如何演绎情感纠葛?现代文化如何深入与影响苗寨风情?亲情与友情又能否找到各自的终点与归属?电影《苗娃》将以跌宕的剧情,展现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9月6日,被喻为“新时代亲情大爱电影”的《苗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江景区举行开机仪式。该剧由深圳、喀什、贵州三地联合出品,据南都记者了解,该影片不同于一般青少年电影的低成本投入,制作方投入了千万资金,在深圳与贵州黔东南苗寨两地实景拍摄,预计影片将于2014年春在全国院线上映。
0 1 电影以苗族儿童天籁般的歌声为情感线索
该电影由少年情感电影导演郦虹执导,携手翁虹、郑毓芝、李木子、许凝、雷燕、戴佳佳、姚宏合美等演员。
郦虹曾与张艺谋合作过《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多部展现亲情的影视大片,被媒体誉为拍电影的“儿童教育家”。她向记者介绍,电影故事并不复杂,但展现的情感世界却极为丰富。电影讲述深圳某杂志社摄影师陶桃来到西江,发现了一个双耳失聪的小女孩米往家有三兄妹,父母为了治疗米往的耳病,外出打工2年不回家,留在家的三兄妹相依为命艰苦地生活着。米往的家庭引起了摄影师的关注,在摄影师陶桃的搭桥和帮助下,深圳一家慈善机构决定无偿为米往提供昂贵的人工耳蜗。米往的病治好啦,她的妈妈爸爸又都回到苗寨,开了一家农家乐,为游人唱苗歌跳苗舞。米往幸福的生活在苗寨和父母的身边。
该电影主要着眼于当下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但无论切入的角度还是高度,都将远超同类影视作品。据第11届“华表奖”获得者、《苗娃》编剧潘富荣介绍,这部影片并不是采直接反映贵州苗寨留守儿童生活这些略显老熟的套路,而是以苗族少女那富民族特色的天籁歌声为情感线,并一直贯穿整部影片,成为该片的一大亮点。
郦虹表示,该片虽然讲留守儿童的艰辛,但始终洋溢着欢乐,影片不但有天籁般的清音苗歌,还将尽情展现美丽的苗寨风光、精美的民族服饰及淳朴的民族风情。她评价《苗娃》这部电影,是用民族的声音召唤亲情回归的视听大餐,是一部真正的青少年艺术电影,是一部重塑社会价值的心灵绘本,更是一幅描绘新时代人文关怀的情感画卷。
0 2 给观众对于公益和亲情的思考带来另一种全新的思路
作为《苗娃》投资摄制方,深圳零点星传媒集团董事长、喀什零点星文化传媒总经理卢茂新认为,《苗娃》这部电影,是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加剧以及人口流动失衡的大时代背景下,在漂泊于城市中的外乡人与亲人们千里相隔的现实的基础上,探讨亲情的关系与亲情的意义,思考关于人性的尊重,关于生活的本真,关于我们心中必需的公益的那些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电影用镜头呈现那些背井离乡忙碌在城市中用汗水和对生活的期盼支撑起的内心;用镜头挖掘生活中那些被忽略但却震撼内心的人性光芒;用镜头诠释“尊重”对于那些城市建设者们的真正意义。同时,故事在城市和村寨之间穿梭,喧闹与安静两种不同生活状态强烈对比,原生的苗寨风光、摄人心魄的苗歌等淳朴、清新的民族元素,会让每个身处浮躁社会无暇顾及自己内心的人们,重新思索到底什么才是生活最本真的意义和最初的美好。
他还表示,《苗娃》无论是在资金的投入还是演员的阵容上都不同于其他公益亲情电影,希望能够引导中国电影市场对当下亲情、尊重、生活、公益事业的思考与积极回应,借此重塑社会价值,倡导人文关怀,也希望中国电影市场掀起一股大爱风潮,不仅是让孩子们有接近自身的电影看,也让成人能通过电影进一步关注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著名诗人梁小斌为片中歌曲作词,他在探班的过程中说这部电影利用大山中的生机与力量与祖孙三代之间情感的强烈碰撞也许会给观众对于公益和亲情的思考带来另一种全新的思路。
西江千户,苗寨之影
这是去年8月,方鲤在西南地区的游记。时隔一年仍然怀念,故在发布。



是山的影子



懒得进化

夏天

人的酶很固执

灵魂的酶像荷花

——毕赣《路边野餐》

8月4日下午到达凯里。

刚出火车站,就有不少司机在门口喊着“西江苗寨!西江苗寨!苗寨去不去!”我还不急着去苗寨,计划先在凯里停留一晚。

我是通过毕赣执导的《路边野餐》才知道凯里的。影片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凯里的乡村医生,为寻找侄子,来到一个叫“荡麦”的陌生小镇,经历了一系列如梦似幻的故事。取景地在黔东南地区,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想,以后要去黔东南一趟。不到一年时间,这个愿望就实现了。

凯里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全州辖凯里市和15县,居住着33个少数民族,其中以苗族人数最多,其次是侗族。黔东南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所以凯里也有明显的地形起伏,坡多弯多,这也是我接下来一个星期里旅途所经地的共同特征。

“凯里”这个名字源于苗语,意为“木佬人的田”,苗语称“木佬人”为“凯”,称“田”为“里”。至于“木佬人”是什么,据说也是一支少数民族,目前未获官方承认。

从住处后面绕出去,有一条小路,两边围着栏杆,墙上满是色彩鲜艳的图画,画着凯里少数民族的风俗,包括吹芦笙、长桌宴等等,生动活泼,估计是带有宣传性质的一条特色小路。

凯里的出租车是绿色的车身,如同周围的山一样长满森林。

夜晚,走在凯里的北京西路上,这里是城市的繁华街道,道路两旁立着一排排高大的路灯,呈玉兰花形状,散发出白色光亮。

没有在凯里停留很久。第二天早上,我们在凯运司客车站买了去西江镇的车票,16元一人,路途耗费一小时左右。

当大巴驶出城区,进入郊外,渐渐地就像穿越了一般,两边不见了寻常的砖房,木质吊脚楼占据了视线。屋顶盖着黑瓦,有个银色的牛角形装饰物,据此推测牛该是苗族的神性之物。楼体用木板搭建而成,颜色与当地的土壤差不多。贵州天气多变,潮湿多雾,吊脚楼依山傍水,就山势而建,通风性能好,成为当地民居一大特色。

西江千户苗寨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还未进入景区大门,就有穿着苗族盛装的老奶奶站成一排,表示对游客的欢迎。苗族老爷爷扎着头巾吹芦笙,让人视觉与听觉上都充盈,也让人从外面就感受到,这完全是一个商业化的旅游景区了。

进入主街以后,看到人头攒动,提着行李的我们打算先找住处。经过一座风雨桥,登上台阶,西江苗寨的客栈顺山势而建,山脚、山腰和山顶均有分布,一般而言,越往山顶走,风景越好,价格越高。我不知在网上哪儿看到一种说法,这儿的客栈总是供大于求,因此不必提前预订,到了再找也不麻烦。

然而我们到的时候是旅游旺季,许多客栈早早就满房了。彼时正值中午,耐不住肚中饥饿,我们先进了山腰一家餐馆,点了两碗牛肉粉,用的是当地特色的米粉,味道鲜香,15元一碗,在景区算实惠了。

吃完以后,发现这家店也提供住宿,一问,普通双人间没有空调,厕所是公用的,价格180元。苗寨并不凉快,高温也有34度,我们需要空调房休息,便继续再找。后来发现一家途窝客栈,正好一个旅行团退房,双人间280元,有空调和独卫,就是前一天下过雨,屋内很潮湿,而且隔音很差,楼上人走路会踩得地板吱呀呀响,这似乎是吊脚楼的共性。这家客栈地理位置不错,有个露台,望出去视角好,早已在山路上负重爬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我们就住下了。

下午沿河去主街。河边有许多穿着苗族服装拍照的姑娘,租一套衣服拍照10元,倒是不贵。不断有人来问我要不要照相,但天气炎热,也不愿折腾,就一一谢绝了。

苗族除了五彩斑斓的服饰,银饰也很出名,而且以大、以重、以多为美。随便路过一个小摊子,上面都摆满了闪亮的银饰。我拍到的一个银饰摊,苗族老奶奶坐在椅子上睡着了。

苗族人喜食糯米。小吃摊上随处可见蒸好的糯米饭和竹筒饭,还有用糯米捣成的糍粑,揉成一个小团,裹上芝麻粉、花生碎之类,咬一口,清香粘糯,甜而不腻。糍粑槽放在小摊边,顾客可以亲自体验一下捣糍粑的感觉。

一路上都可以看到各种酥糖类小吃。苗王酥满街都是,还有一种我忘了名字的小饼,摆在筛子上,上面撒着芝麻,有师傅托着筛子晃荡,芝麻粉末便会均匀地粘在饼上。

景区里有个 苗族博物馆 值得一去,里面展示了苗族人的历史和生活习俗。我们刚进博物馆就下起了大雨,恰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躲雨并了解苗族风俗。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苗族古歌传唱道:风生雾,雾生云,云生雨。雨落到地上长出了枫木,枫木长大后引来两只鸟雀在枝头鸣叫,然而这鸣叫惹怒了树下的女神。女神怒而将枫木砍倒,树心却化作一只蝴蝶翩飞。蝴蝶与水上的泡沫“游方”(恋爱)怀孕后生下十二个蛋,由脊宇鸟艰难地孵化了十二年,最终诞生了十二古祖——姜央(人)、雷公、龙王、象、牛、羊、鸡、蛇、蜈蚣、山猫、虎、狗。

由此看来,人的祖先来自于蝴蝶与泡沫的结晶,这起源故事竟有几分美丽。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相传为蚩尤的后代,他们继承了牛图腾的传统,崇拜水牛,男女盛装都头顶水牛银角。苗族命途多舛,历史上有过几次大迁徙,如今散布于世界各地,集中于中国西南部和世界东南亚一带。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与汉字可能同源,后来失传。至于苗族姓氏,可以通过各种规则译为汉姓,有些规则十分有趣,由于比较复杂,此处不展开了。

在印花技艺方面,苗族人擅长蜡染。就是用蜡刀蘸熔蜡在布上绘花,以蓝靛浸染,染后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布面就呈现出了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在苗族吊脚楼的堂屋外,往往于悬空走廊上安装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民间有一美称叫“美人靠”,这是由于姑娘们常在此挑花刺绣,向外展示风姿而得名。

雨停以后,我们走出博物馆,再往前就是农田区域了,一片青翠。这里的稻田养着鲤鱼,当地的酸汤鱼多采用稻田鱼。对面是整齐的梯田,底下有水车,便于往梯田引水。凑巧看到两个小孩子在田埂上走着,自由自在。

走到一半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暴雨,我们便撑伞在长椅上坐着。但很快雨就小了,空气也凉爽了不少。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一家叫“老磨坊农家”的临河餐馆,点了当地特色的酸汤鱼。不过等酸汤鱼端上来的时候,看上去有点像死鱼,那种口感吃着不太习惯,但老板说新鲜得很,不知是真是假。

贵州喜酸辣味,这不是偶然。古时候,黔东南地区严重缺盐,做菜调味只能就地取材,用辣椒和酸汤调味。而且黔东南气候潮湿,流行腹泻、痢疾等疾病,嗜酸不但可以提高食欲,还能帮助消化止泻。因此,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几个酸坛子。

酸汤最佳制法是以米汤自然发酵为汤底,配以木姜子、腌制西红柿酱、糟辣椒等多种作料熬煮而成。大家可能对重庆特色的酸菜鱼更了解,但是酸汤鱼的酸味和酸菜鱼有很大的不同。

想要俯瞰西江苗寨全景,最好登上观景台。有观光车可以带你上去,但是路途并不遥远,我们选择步行前往。

等到夜幕初上,千户灯火点起,苗寨又是另一番面貌。晚上有个苗族歌舞表演,貌似是100元一人。我们没有进去,而是沿着酒吧一条街溜达了一圈。

一条沿河栈道上展示着一排摄影作品,都是黔东南地区的苗寨,西江苗寨只是其中一个,西江苗寨因为有千户人家,最大也最为出名。除此以外,还有朗德上寨、季刀苗寨、卡拉苗寨、独南苗寨等。

有趣的是,朗德上寨本应更出名,因为它在2008年曾是奥运火炬传递处,但是后来被西江占去了风头。听说郎德上寨没有被过度开发,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对于向往清静的旅客而言,或许是比西江更好的选择。

回客栈的路上,看到路边有一个南瓜形状的路灯,很可爱,便拍了下来。

西江苗寨已经完全商业化了,家家都开客栈,也许这样的好处便是,可以集中展示苗族风情,并且赚取商业利益。

居住的苗人都为了招待客人而忙碌,不知他们对外来人如何看待。我们只是看到了他们生活的表象,然而并没有触及内里,看不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构成他们文化的真正独特之处。

不知道在忙碌的间歇,他们有没有空望一望这样的夜景,看着如此灯火,内心作何感想。可惜此行并没有机会与苗人深入交流这些问题。一切答案我都无从知晓。

所有的怀念隐藏在相似的日子里

心里的蜘蛛模仿人类张灯结彩

携带乐器的游民也无法表达

这对望的方式

接近古人

接近星空

——毕赣《路边野餐》

第二天早上醒来已经7点了,我扛上相机再次登上观景台,去拍清晨的苗寨。那天云厚,雾气在山头缭绕,太阳迟迟不露脸,等到真正露出时已经升得很高了。

下山以后买了碗糯米饭,上面撒着一些咸菜和辣椒。有点干,没有想象中好吃,或许是这种口味吃不习惯。这也让我突然想念起了家乡的糯米饭。

此次一别,不知是否有缘再见西江苗寨了。

一定有人离开了会回来

腾空的竹篮装满爱

一定有某种破碎像泥土

某个谷底像手一样摊开

——毕赣《路边野餐》
黔东南凯里市重安拍的电影是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路边野餐》,导演毕赣。
我确定是在黔东南拍的,然后比较有知名度的也就是这个了。
贵州电影有哪些?
1.《高原阳光》导演:胡平 主演:徐阳 唐树银( 关于影片:一个是在偏僻的山寨里当了36年乡村医生的李老阳,为了摆脱生活的窘迫,保住寨子里唯一的一个诊所,来到城里打工做起了最底层的职业——“背篼”挣钱还债;一个是野心勃勃,一心想实现自己理想拍出一个好电影的年轻导演。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以牺牲健康,牺牲爱情,甚至牺牲道义,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浮躁的现代都市青年)( 关于导演:处女作。导演胡平曾拍摄短片《背篼》获得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展大奖)( 关于拍摄:贵阳。我还在其中参演“背篼”之一。赫赫。在正在修建的凯宾斯基大楼拍的。还有“苏和”酒吧也有一场戏。)2.:《扬起你的笑脸》导演:朱一民 主演:方潇曙 廉冠 沈敏 约翰·喜德纳( 关于影片:在风景如画的贵州花溪河畔,举行花溪中外少年夏令营活动,吸引了一群不同肤色的中外少年慕名而来。 家住贵阳的苗族少年安小杰和美国西雅图来的华裔女孩安妮结成了对子,他们两人截然不同,一个身材矮小、性格内向;一个发育良好、充满活力。在营地里,两人从产生误会到解除误会,后来竞情同手足,结成了一对好搭档。。。。。。。)( 关于导演:老一辈电影人。。。先后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 )( 关于拍摄:贵阳、花溪 一直没有机会观看 )3.:《阿娜依》导演:丑丑 主演:丑丑( 关于影片:阿娜依,是一个苗族姑娘的名字,阿是称呼,娜依是芍药花的意思。芍药花是苗族人最喜爱的一种花。阿娜依,是一个生活在苗寨里的普通而善良的苗族姑娘,从小失去父母,跟着阿婆长大。五岁开始跟阿婆学习苗族刺绣,学唱苗歌。阿娜依有着泉水般透明的心、甜美的歌声、灵巧的双手和婀娜的舞姿,这一切不仅使得阿娜依获得了同胞们的喜爱,还让她得到侗族小伙阿憨的真挚的爱……( 关于导演:处女作,侗族人 第二部作品:《云上太阳》已经拍摄完成 )( 关于拍摄:本片剧组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的8个县进行了取景和拍摄,总行程七千多公里,参与演出的演员有来自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四千多人。4.:《水家山寨的铃声》导演:贾盛云 主演:纳伊莎 潘新建( 关于影片:一个偏远的水族山寨里,来了一位深圳的支教女教师,她亦师亦友,和孩子们建立了亲密的情感,把山寨小学办得热气腾腾,剧中有百岁老人参与办学的风趣故事,有山外人罕见的水族风习,充满传奇情节和喜剧色彩。)( 关于导演:老一辈电影人。。其他贵州作品:《远山晴朗》 )( 关于拍摄:准确的说是两集主旋律的电视连续迷你剧,由于是同学参演的。所以特地关注了下,片名瞒好听的剩下的就不一一列举了:《一个人一座城市》《晓亮》《《旭日》《卧槽马》《飞翔的爱》《路》《阿欧桑》《山寨火种》《好花红》《炫舞天鹅》《苗岭武王》《红棉袄》《暑假》《幸存日》《云下的日子》《人山人海》《突破乌江》《马红军》《天堂有泪》《 青红 》《 寻枪 》《滚拉拉的枪》《鸟巢》《水凤凰》《与你同在的夏天》《 开水要烫,姑娘要壮 》《《与你同在的夏天》
苗族电影蝴蝶第八集
一,语言文字
1语言
(1)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
(2)湘西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北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湖北的恩施、宣恩、来凤、鹤峰和重庆的秀山、酉阳、彭水等县,分5种土语;[9]
黔东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的靖州、会同等县,贵州安顺地区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种土语;
(3)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贵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云南全省,分8种土语;
(4)此外,还有部分苗族操汉语、侗语、瑶语、布依语、壮语等其他民族语言。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相通部分仍占60%以上
2 文字
(1)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与汉字可能同源,后来失传,这些传说如今已难以考证。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松桃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一些外国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但是这些苗文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众中推行。
(2)《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于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3)在黔西北威宁石门坎地区传教的英国人坡拉德同苗、汉族知识分子杨雅各、张武、李斯提文等人配合使用部分拉丁文字母和一些记单符号,以石门坎苗族的语音为标准音,创造了一个拼音文字,称为“坡拉丁文字母苗文”(俗称“老苗文”),用以翻译基督教圣经,编写课本,记录苗族民间故事、诗歌以及记事等。40年代,操川黔滇方言东北次方言的部分苗族迁徙并定居在今洗鸭河乡新池村,将“坡拉字母苗文”传入紫云,现仍在通用,而且新池小学用该文字及汉文字进行双语教学。5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培养了大批包括苗族学者在内的语言学家,对全国苗族语言进行了普查研究,改革了“老苗文”,创制了东部、西部、中部三种方言的拉丁拼音苗文。但由于苗族内部支系复杂,语言差异很大,极难统一 。
(4)此外东南亚苗族使用法国传教士发明的一种拉丁拼音苗文,后来逐渐发展为“国际苗文”。
二 宗教信仰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还有少数苗族地区,如威宁、石门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总的来看,多数苗族群众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四 自然崇拜
1 苗族图腾
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对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树、竹、山岩、桥等。在云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当农作物抽穗时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农作物丰收,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遗迹[9] 。
2 图腾崇拜
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图腾。由于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广,他们崇拜的图腾有多种。如凤凰、枫木、蝴蝶、神犬(盘瓠)、龙、鸟、鹰、竹等。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先民把枫木作为图腾进行崇拜,认为自己的祖先源于枫木;另外他们还把蝴蝶作为图腾,认为其祖先姜央是“蝴蝶妈妈”所生。湘、鄂、川、黔交界地区的苗族先民还以盘瓠为图腾,至今这一带还保留了不少盘瓠庙、辛女宫。而贵州西部苗族则以鸟为图腾[9] 。
3 祖先崇拜
时至今日,苗族中还十分盛行祖先崇拜。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从最早崇敬枫木、蝴蝶转为崇敬人类的始祖姜央,认为他是苗族的祖先,每个鼓社都设“鼓石窟”,供奉“央公”、“央婆”;湘西苗族崇拜的始祖是“傩公”、“傩母”。为了祈求祖先神灵的庇佑,各地都有规模较大的杀牛祭祖活动,如黔东南的鼓社节,铜仁、松桃叫“吃牛”或“椎牛”,黔西南和安顺、镇宁等地叫“砍牛”。湘西有“还傩愿”,祭祀“傩公”、“傩母”。每逢节日,苗族群众也都要举行祭祖仪式。许多苗族地区,家家堂屋正中都供有祖宗牌位,平时天天祭祀
五 巫傩文化
苗族信鬼尚巫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仍很普遍,所信的鬼神多达几十种。他们把鬼分为善、恶两类:认为善神能赐福于人,为此应该经常祭献,恶鬼则与人作祟,降灾降祸,应当祈解和驱逐。认为要达到此目的,就要通过巫师实行巫术。巫师是沟通人与鬼神的中介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受到苗族群众的敬重。巫师实行的巫术主要有占卜、禳解、招魂等
六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3] 。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 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苗欧桑的影片概述

《苗欧桑》 ,是我国第一部苗语青春励志气质清新的影片,全片采用苗族中部方言对白,中英文对照翻译,讲述了一个叫欧桑的苗族女青年的人生故事。5月4日下午,正值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的特殊日子,由黔东南州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黔东南州文明办、共青团黔东南州委承办的全国首部苗语青春励志公益微电影《苗欧桑》在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会议中心首映 。中共黔东南州委副书记杨华昌,中共黔东南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唐官莹,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干昌、陈英华,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潘亮,黔东南州政协副主席杨胜勇等家乡领导出席首映礼,青年学生、解放军武警战士等全州各行业青年代表近万人参加观映。
该影片由贵州省残疾人联合会、共青团黔东南州委、贵州省模特行业协会联合出品,中国青年网、贵州省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等单位支持拍摄完成,目前,已在黔东南州电视台、黄平电视台、铜仁电视台、施秉电视台以及中国青年网等播出。


苗族电影出名的有哪些?苗族电影明星有哪些?
古美芬,她是苗族电影明星,我知道比较出名就是她了。
古美芬的苗族电影电影作品《前世爱人》《婚姻不是儿戏》《男才女貌》等都是苗族语言。
古美芬的苗族电影,苗族音乐都很好,苗族圈子都相当出名。
你可以古美芬名字找找。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

Copyright © 2024 天天影视(天天影视) All Rights Reserved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