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热门资讯/作者:张小娟//316 阅读
2010年被评为校级先进;
2009年被评为局级先进;
2007年所带班级二次被评为校先进班级;
2006年参与的课题获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研究成果省二等奖;
2005年县高中数学论文二等奖;
2004年县高中数学汇报活动二等奖。
脱贫攻坚十佳感动人物事迹是:
1、毛相林,男,汉族,1959年1月生。他立志改变全村贫穷闭塞的“宿命”,1997年起带领乡亲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千米长的“绝壁天路”。
路修通后,他又带头引路、誓拔穷根,因地制宜,历时15年,带领村民探索培育出柑橘、桃、西瓜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移风易俗,提振信心士气,让乡亲们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
他43年不改初心使命,不屈不挠、苦干实干,铸就了“下庄精神”。曾获“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等称号。
2、白晶莹,女,蒙古族,1963年4月生。
她积极推动蒙古族刺绣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筹划建立国内最大的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等,无偿设计制作出1072件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免费提供给广大绣工及返乡就业大学生使用。
形成了“企业 协会 基地 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逐步完善了蒙古族刺绣产业的组织架构,共带动科尔沁右翼中旗2.6万名妇女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带领贫困地区农牧民妇女开拓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3、刘虎,男,汉族,1974年7月生。曾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脱贫攻坚创新奖”。
2016年11月任职以来,为实现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保障目标,解决当地各族群众因水致病、因病致贫的问题,他带领团队找水源、探路线、定方案、划标段。
在发现身不好的情况下,仍坚持奋战在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一线。2020年5月,工程全面通水并投入使用,47万各族群众喝上了“安全水”“幸福水”,彻底告别饮用苦咸水的历史。
4、李玉,男,汉族,1944年1月生。他是“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是国内“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探索出“科技专家 示范基地 农业技术员 科技示范户 辐射带动农户”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
2012年以来,率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每年280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传授种植技术。
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5、张小娟(2019年10月不幸殉职),女,藏族,1985年4月生。2008年6月,她主动放弃北京工作,毅然回到深度贫困的家乡工作,在舟曲泥石流抢险救灾现场一线入党。
她遍访全县208个村的所有贫困户,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被干部群众称为“藏乡好女儿”“群众知心人”。2018年底,舟曲县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8.24%下降至6.31%。
2019年10月7日晚,张小娟在下乡扶贫返回县城途中,因车辆坠河不幸殉职,年仅34岁。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6、张桂梅,女,满族,1957年6月生,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
她胸怀梦想、矢志不渝,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建校12年来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
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等称号。
7、赵亚夫,男,汉族,1941年4月生,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他40年坚守科技兴农的情怀,创造性提出“水田保粮、岗坡致富”的工作思路,发展高效农业。
2001年退休后,他作为志愿者来到茅山老区戴庄村,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村民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2800元增长到2020年的34000元。
2013年以来,他和团队积极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走进陕西、贵州、新疆等地。2018年5月,亚夫团队工作室挂牌成立,培育农村科技人才1200名。
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等称号。
8、姜仕坤(2016年4月去世),男,苗族,1969年12月生。
在晴隆工作的6年多时间里,他以近乎痴迷的状态探索晴隆精准脱贫道路,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以山地经济为引领,大力发展“羊、茶、果、蔬、薏”等特色产业,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晴隆羊”,山地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2012年到2015年间共减少贫困人口8.2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27.1个百分点,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了一番。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等称号。
9、夏森,女,汉族,1923年9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1982年离休。
她离休后仍心系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累计捐出自己靠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03.2万元,用于改善陕西省丹凤县、江西省上犹县贫困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其中100万元设立“夏森助学金”,目前已资助182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
她强调,“资助的学生不光要看他考入的是几类、几本大学,主要看他的思想道德表现,资助的学生必须热爱祖国!”曾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等称号。
10、黄文秀(2019年6月因公殉职),女,壮族,1989年4月生。
她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乡,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她巾帼不让须眉,勇敢挑起全村脱贫重任,挨家挨户上门走访,跑项目、找资金、请专家,组织村民大力发展产业,带动全村实现整体脱贫。
2019年6月,她在从百色市田阳区返回乐业县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等称号。
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例有毛相林开凿绝壁天路,刘虎让百姓喝安全水,白玉莹推动蒙古族刺绣,李玉北耳南扩,张小娟下乡扶贫。
1、毛相林做为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立志改变全村贫穷闭塞的“宿命”,1997年起带领乡亲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千米长的“绝壁天路”。
路修通后,他又带头引路、誓拔穷根,因地制宜,历时15年,带领村民探索培育出柑橘、桃、西瓜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移风易俗,提振信心士气,让乡亲们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785元,是修路前的43倍。他43年不改初心使命,不屈不挠、苦干实干,铸就了“下庄精神”。曾获“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等称号。
2、刘虎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2016年11月任职以来,为实现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保障目标,解决当地各族群众因水致病、因病致贫的问题,他带领团队找水源、探路线、定方案、划标段。在发现身患肺癌的情况下,仍坚持奋战在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一线。
2020年5月,工程全面通水并投入使用,47万各族群众喝上了“安全水”“幸福水”,彻底告别饮用苦咸水的历史。因耽误治疗及劳累过度,刘虎同志病情恶化,左眼失明、瘫痪在床。曾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脱贫攻坚创新奖”。
3、白晶莹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专项推进组组长、蒙古族刺绣协会会长。她积极推动蒙古族刺绣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筹划建立国内最大的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等。
无偿设计制作出1072件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免费提供给广大绣工及返乡就业大学生使用,形成了“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逐步完善了蒙古族刺绣产业的组织架构,共带动科尔沁右翼中旗2.6万名妇女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带领贫困地区农牧民妇女开拓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4、李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他也是“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是国内“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探索出“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
2012年以来,率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每年280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传授种植技术。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5、张小娟系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2008年6月,她主动放弃北京工作,毅然回到深度贫困的家乡工作,在舟曲泥石流抢险救灾现场一线入党。她遍访全县208个村的所有贫困户,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被干部群众称为“藏乡好女儿”“群众知心人”。
2018年底,舟曲县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8.24%下降至6.31%。2019年10月7日晚,张小娟在下乡扶贫返回县城途中,因车辆坠河不幸殉职,年仅34岁。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人间的事往往如此,当时提起痛不欲生,几年之后,也不过是一场回忆罢了。聂腾飞,曾经一位青年企业家,20岁白手起家,25岁却因车祸英年早逝。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聂腾飞去世后,妻子改嫁了司机,公司归了大舅哥。而他,也在几年后被人遗忘,不禁令人感叹:人生也不过如此!
遭遇车祸,英年早逝
生命,如此的宝贵,又是如此的脆弱。在一次送货的途中,聂腾飞押送货物的车子在经过绍兴的途中,失控冲出公路,并撞上了路基。
聂腾飞也因为巨大的冲击力,被甩到了驾驶室外面,因内出血严重当场死亡了。25岁,本该生命之花绽放的时刻,聂腾飞却猝然枯萎了。
聂腾飞车祸死亡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全国,引起了国内的一阵轰动。有人认为这不是一场纯粹的交通意外,而是蓄意的谋杀,而最大的嫌疑人就是作为聂腾飞的合法顺位第一继承人——妻子陈小英。
当然,这只是猜测,而事实的真相是如何的,我们也无处可知,毕竟当时法医的鉴定结果是因车祸死亡,而且有关这一事故的相关资料记录十分的少。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聂腾飞的意外去世,让他的家人每日以泪洗面,让人心疼。回顾他短暂的一生,令人敬佩,也令人悲哀。
敬佩,是因为他白手起家,成为快递行业巨头;悲哀,是因为他英年早逝,自己辛苦拼下的“江山”,归了他人。
白手起家,成为快递行业巨头
聂腾飞,生于1973年。1989年,年仅16岁的聂腾飞只身一人来到杭州,进入一家印染厂,成为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
在印染厂工作不久后,聂腾飞便认识了妻子陈小英、陈小英的哥哥陈德军以及日后的合伙人詹际盛。
上世纪90年代初,得益于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立,杭州的进出口贸易日益红火,可难题也就此出现。当初的贸易出口都是需要报关的,而报关单都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码头,为了减少成本,大部分厂子都会选择EMS快递,可快递的速度实在太慢,根本无法满足厂子的运输需求。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聂腾飞发现了其中的商机。聂腾飞工作的印染厂派遣他送一份报关单到上海码头,任务紧急,聂腾飞选择了速度较快的火车前往上海。
在坐火车的期间,聂腾飞就萌发出了专门帮人送报关单的想法。在他看来,很多的厂子愿意以三、四倍的价钱让人运送就是为了赶时间,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送报关单的任务,就一定可以开拓出新的市场。
说干就干,回到杭州的聂腾飞,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和詹际盛,两人没有过多的考虑就答应了。于是,三人一起辞去印染厂的工作,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
三人凑了三万块,在杭州一条偏僻的小巷开了一家私人快递公司——公司,即申通快递公司的前身,聂腾飞任总经理,而那时,白手起家的他才20岁。
公司成立初期,受限于资金不足,公司的业务范围只有杭州到上海的报关单运送。白天,聂腾飞骑着自行车在杭州拉业务和接单,到了晚上,便坐着杭州到上海的末班火车将报关单交递给詹际盛,到了第二天的凌晨,詹际盛就急忙将报关单送往上海码头。
日复一日,靠着“骑自行车取件,赶火车送件”的原始方式,两人很快就赚到了第一桶金。
创业的第二年,聂腾飞用挣来的第一笔钱,开设了第一个快递网点,并邀请了妻子的哥哥陈德军负责这一业务。
而就这时,詹际盛选择了“另起炉灶”,与他的弟弟詹詹际炜一起创办了“天天快递”公司。
为了将业务扩大,聂腾飞提出了员工快递承包以及招募有意办快递的老乡的决策,凭借此,申通的业务量飞速增长,资产快速破亿,一跃成为了当时长江三角洲地区快递行业的老大——50多个网点遍布全国,员工突破2000人,而这一年,聂腾飞才25岁。
群龙无首,公司四分五裂
聂腾飞的死亡,让快递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三通一达一天”的格局。聂腾飞的去世让申通快递公司变得群龙无首,四分五裂。
公司财务张小娟辞去了工作,与丈夫创立了“圆通快递”公司;分公司经理与赖海松合作创办了“中通快递”公司;负责慈溪分公司的弟弟聂腾云也选择离开,独自创办了“韵达快递”公司。
辛苦拼下的“江山”,归了他人。
聂腾飞与陈小英虽已结婚几年,可工作忙碌的原因,一直没有要孩子。如今聂腾飞的去世,让妻子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申通公司的继承人。
可公司的四分五裂,加上外界一些对陈小英不好的舆论,让她变得力不从心,无法有效处理公司上的业务问题。她的哥哥陈德军,也顺水乘舟地成为了申通快递公司的“掌门”。
自那以后,申通快递公司就从姓聂改姓陈了,聂腾飞辛苦拼下的“江山”,就这样归了他人,想必九泉之下的他,也深感遗憾。
妻子改嫁司机,申通被阿里纳入旗下
在守了几年寡之后,陈小英选择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婚姻生活,嫁给了聂腾飞的司机奚春阳。本来陈小英的改嫁是无可厚非的,可她嫁给聂腾飞的司机奚春阳,让人匪夷所思,更有甚者认为聂腾飞的去世与两人有很大的关系,两人也因此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2012年,奚春阳出任了天天快递的董事长,之后天天快递被申通收购,奚春阳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申通的一把手。
2016年,天天快递被转让给了苏宁,奚春阳也选择了另谋出路——注册成立了大丰控股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
之后,陈氏兄妹出售了申通约46%的股份,套现了146亿。现如今,当初的“三通一达”,也就只剩聂腾云的韵达快递公司没有被纳入阿里的旗下。
如今,聂腾飞的死亡已经过去了22年,他白手起家的故事已经被人所遗忘。秋至枫必落,曲终人定散,物虽在,人却非,无须感叹,无须遗憾。
用户评论